了解自己最重要
选择专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愿望,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无论选择什么专业,最终都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业。如果就读于不喜欢甚至说很讨厌的专业,那么肯定学不好。再好的外在条件,如果本身不努力的话也是没有用的。因此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了解孩子内心中真正的意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
考生平时忙于学习,对自己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不知道到底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这时候就需要为自己做一个比较科学的职业规划。所谓职业规划,是以期望的未来为指导,并为之脚踏实地地采取行动。具体而言,就是需要以未来可能的发展为目标,定位现在最适合学习的专业、报考的学校、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简单来讲,做职业规划的目的就是要考生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哪儿,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其次,考生也要尽可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弄清楚自己将来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果考生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理想,比如想当建筑师,那你可以直接报考相关专业,并在大学里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但是,如果考生对自己的职业倾向不是很了解,那你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利用他们的技术为自己进行职业测试,有些技术经过广泛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做好了职业规划,考生找到了两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些领域,另一个是自己将来适合哪些种类的职业。根据这两个答案,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了。
不要过分追“热”
在选择专业时,不要过分“求热”,包括热门地区、热门专业。所谓的“热门”就是选择的人多,人多代表竞争激烈,如果考生自身分数没有优势,录取的机会就小。此外,专业选择不要过于看重就业率这一指标,要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来做出选择。很多家长会把“就业率”作为专业选择的首要条件,但是“就业率”只能反映一次性就业的数量,而就业质量很难通过数字表达,其实有时候就业质量往往与就业数量成反比。考生毕业时,往往会出现想要你的单位你不想去,你想去的单位不要你的尴尬。所谓专业的高就业率在这个时候对你是没有意义的。况且就业情况会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现在好的专业不代表四年之后好,更不代表十年之后也好。
学生选择专业时定位要放长远些。选择专业前,家长和学生要做好“功课”,多了解学校、专业的真实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判断。切忌“盲目跟风”,随大流。很多专业当前就业或者发展前景不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段时间后将会有很强的社会需求;一些考生关注度不高的“冷门专业”,但如果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力很强,只要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无论读研、读博、就业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选择专业更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最后,关于选好学校还是选好专业的老问题。这也是每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考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如果有强烈的专业性要求,如想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就业,或者在某个专业方面有很强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要首选专业,其次再选学校。除此以外,应该先选择学校,再选择专业。现在上大学已经相对很容易,但是上什么样的大学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好大学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校友资源,以及虽然很重要但是经常被忽略的学校的学术精神与人文传承,这些肯定不是一般学校可以比拟的。考生在大学期间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才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最为有用的东西。好的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好专业在这方面的差距绝不是几门专业课可以弥补的。而且,即使在高考时没有被喜欢的专业录取,也可以通过转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考研等途径来实现专业梦想。
志愿填报,选择专业很重要,因为有时候你的选择会影响自己的一生。对于考生个体来说,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所最适合自己的大学,一个最合适的专业,会让自己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匆匆四年,转瞬即逝。当毕业时扪心自问,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大学到底学到了什么,不为自己当初的“短视”和“盲从”而感到后悔。那么,你的选择就是正确的。